磁縣音樂噴泉-廣場噴泉-噴泉廠家-噴泉設計
山水噴泉,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專業生產銷售音樂噴泉、噴泉設備的廠家。主要產品有:音樂噴泉、廣場隱形噴泉、激光水幕電影等。公司一貫堅持“質量第一,用戶至上,優質服務,信守合同”的宗旨,憑借著高質量的產品,良好的信譽,優質的服務,產品暢銷全國近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以及遠銷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
噴泉是一種將水或其他液體經過一定壓力經過噴頭噴灑出來具有特定外形的組合體,提供水壓的普通為水泵。噴泉景觀概括來說能夠分為兩大類,一是量體裁衣,依據現場地形構造,仿照自然水景制造而成,二是完整依托噴泉設備人工造景。噴泉是由人工構筑的整形或自然泉池中,以放射漂亮的水姿,供人們欣賞的水景。噴泉是重要的景觀,它是一種水景藝術,表現了動、靜分離,構成明朗生動的氛圍,讓人欣賞。
201期
你知道廣州的英文是什么嗎?
先別急著回答“Guangzhou”!還有一個詞,至今都還在使用。
真的細究起來,“Canton”一詞才是第一個讓來到廣州的西方人熟悉的地名。
正如明代廣州風華錄所說的那樣,廣州府的范圍不僅只是現在的廣州市區,而是囊括了幾乎整個珠江三角洲!
因此廣州城不是“市”,而更應該被稱為“省城”。
清朝的廣州府可是國際化的大都市,地位是富甲天下的千年商都。
那么多外國人來到廣州后,迫切想要知道這個地方叫什么。
于是,外國人稱廣州為“Canton”,不過這詞和粵語、英語、諧音都沒有關系,“Canton”源自法語,原意指的是“鄉區”。
這個稱呼一直沿用到1957年漢語拼音方案出臺,全國的外語地名統一使用拼音之前,廣州城的英文都是用“Canton”稱呼。直到今日,這個詞依舊在使用。
廣府文化節,叫“Canton Festival”;
廣交會,叫“Canton Fair”;
廣州塔,叫“Canton Tower”;
連廣州白云國際機場的ITAT代碼也是“Canton”的縮寫“CAN”。
黃埔港:因海而生,因港而興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10月3日是個不平凡的日子,在廣州黃埔港這片半圓形港灣的海平線上,一艘來自英國唐斯港的商船緩緩駛入。那時的黃埔港四周被榕樹包裹其中,碼頭樹立著粵海關的旌旗噴泉設計,港口處形色各異的各國商船魚貫而入,而這艘名為“麥士里菲爾德號”的商船非同小可,它是抵達黃埔港的第一艘英國商船。
黃埔古港舊景
明代以后因航道污泥淤積,廣州外港向著黃埔洲與琵琶洲一帶水域遷移(今海珠區黃埔村),稱為“黃埔港”。1759年,清王朝指定黃埔港為外國商船唯一停泊港口,于是黃埔古港迎來了它最輝煌的時期。
樹蔭旁,“古港遺風”牌坊尤為顯眼。此處的古跡和景點多得令人眼花繚亂,前有“哥德堡號”紀念雕塑,后有古港碼頭,在這里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到了清朝時期,歐美各國的貿易船隊抵達黃埔港的數量就占據了全國90%!據《黃埔港史》記載,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間,停泊在黃埔港的外國商船共計5107艘。而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數量更是夸張,黃埔港基本包攬了英國的對華貿易,僅是1710年至1833年期間就有1494艘英國商船入港,其中1775年到1804年的30年最為繁榮,數量達到了497艘。
黃埔古港
如今的黃埔古港已經看不出來是那個擁有八十多年繁華的港口了,昔日的車水馬龍變成了恬靜的古樸街道,在這片淡然中,歷史的痕跡從未消失。
十三行:“金山珠海,天子南庫”
論清朝時的廣州給外國人的第一印象,定然和商貿脫不開關系。今日廣州老城區內的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藏著當時的秘密,這條普通的繁忙街道靠近珠江,如今是個服裝批發中心,這里的服飾每日成噸進出,遠銷國內外。在清朝它是全國進出口商品交易的“洋行”要地,范圍也比現在大上許多,這條街正是十三行街。
廣州十三行位于廣州市荔灣區十三行路,是當時清政府專設的對外貿易壟斷機構。雍正三十五年(1757年)清政府實行廣州一口通商,這導致了在黃埔港口國際商貿船隊數量的激增之外,還刺激了十三行口岸的繁榮,幾乎所有的亞洲、歐洲、美洲國家和地區都與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系噴泉設計,這里擁有通往歐洲、拉美、南亞、東洋和大洋洲的大型貿易航線,說十三行是中國與全世界的交流窗口絕對不為過!在閉關鎖國的清朝時期,這里也成為唯一幸存的海上絲綢之路節點。
除了通商,這十三行還有什么厲害之處?創立于康熙年間的廣州十三行的另一重身份:天子南庫。商船數目和進出口貨物,都影響到粵海關的重要稅收。而這些錢都是朝廷的主要收入!可以說靠著廣州的外貿市場就養活了大批官員。
同時,十三行還設立了專供給外國人休整、學習漢語的場所。康熙時期,遠渡而來的外國人會前往十三行商館內的天主教堂學習漢語,不僅如此,十三行商館的對面就是十三行夷館,這里是給外國人居住的地方。除了在廣州販售奇珍異寶的普通外商,還有一部分外國人選擇到朝廷任職,他們將成為中國與全世界聯系的重要紐帶。
然而,1822年11月1日晚,位于十三行街北側的一家餅店起火,火勢如同被喚醒的猛獸,火焰順著秋冬之際襲來的北風向著十三行夷館撲去。商館內的滅火機過于老舊,需要在珠江取水后才能拉回到現場滅火,再加上時任兩廣總督阮元的不作為,十三行的火災已經勢不可擋了,于是價值1500萬兩白銀的奇珍異寶在這場空前的大火災中毀于一旦。這一切還不夠,火災、朝廷的壓榨、高利貸等原因一步步壓垮了在十三行生存的行商。
歷史是險象環生的大篩選,近代歷史更是充滿著磨礪。閉關鎖國和朝貢制度引發了中英貿易失衡和外交沖突,第一次鴉片戰爭隨即爆發。1842年,清政府戰敗,被迫簽署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也是從這時開始“一口通商”政策消失。而十三行,最終在1856年的一場大火中化作灰燼。
石室圣心大教堂、陳家祠:在世界的交融之下
到了晚清,這個炮火紛飛的年代,卻誕生了代表著廣州這座城市的兩個地標,一個是異域宗教的建筑作品,一個是嶺南文化的藝術瑰寶。它們建成的時間特別近,讓廣州這座極具包容的城市增添了別樣的色彩,一個是被稱為“石室”的天主教圣心大教堂,廣場噴泉另一個是被命名為“陳氏書院”的合宗祠堂。
石室圣心大教堂
陳家祠
石室圣心大教堂是全世界四座全石結構教堂之一,這座龐然大物足以讓來訪的游客體驗到西方韻味的藝術沖擊。整個哥特式建筑的內部是深邃向上的空間,拱頂與彩窗讓整個光影更加富有層次感,仿佛與世隔絕的神秘之地。就在石室圣心大教堂建成的同一年,廣東48位來自陳姓氏族的鄉紳名流正準備籌集資金,建造陳家祠!
陳家祠誕生的初衷是為了方便陳氏子弟來廣州讀書趕考時有個臨時居所,但是實際上它還是祭拜祖先、議事開會的地方。青磚圍墻包裹著陳家祠,一進去就望見碧色的瓦片和花崗石材質的柱梁,祠堂里包括正廳大廳等19個廳房和6個庭院,廊道更是有數不盡的精細雕刻,在這個大工程中,無數的能工巧匠留下了他們的作品,卻沒能留下他們的名字。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