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木屋八個億,一根木柱兩個億,這在中國并不是神話傳說,在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從古至今就有“木貴于金”的說法,華夏族的每一個家庭成員,始終離不開木文化帶來的歸宿感與感召力。那么建筑家居材料多種多樣,為什么中國人偏偏鐘情于木頭?
據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建筑榫卯工藝,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中國人對自古以來對木質建筑寄予了崇尚回歸自然的心理需要,表達了陰陽調和的文化取向,因此木結構早就植入了先民們特殊的文化取向及精神需求。跟歐洲的的“石結構”相比,華夏族更喜歡的是含蓄和諧的“木結構”。古人不求建筑堅固久遠,更不會簡單地將建筑外形的美觀作為一個目標。他們更多地追求是空間的適宜與陰陽的和合,正如老子所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中國風水術,也是圍繞陰陽和合而自成一說,所以在家宅性能上的“土木”結構,是最能表現陰陽適中的最好的建筑材料。
木文化,不僅是用木造房子造藝術品,更是用文化造木藝。木雕工藝不僅僅是局限于制作擺件,它更被運用到了屏風,鏤空窗花、傳統家居等等。從古代的雕梁畫棟,到如今的現代演繹,都體現了木工藝術對生活的改造意義。木雕在我國歷史悠久,木雕的美,不僅在于木材的貴重,更在于雕工和材料的契合。無論是風景風俗類、寓意類還是神話傳說類,從無數木雕工藝品的紋飾中,我們能深深感受到文化,工藝和自然熔鑄到一起的人文美,這就是古人所倡導的“天人合一”狀態。
社會的變遷讓人們改造世界的力量強大,讓城市擴張,機器代替手工。當鋼筋混凝土得到廣泛使用,當人們享受著混凝土帶來的高質快捷,而家居木文化也需要做出自己的改進和創新。建筑大師賴特說,木材是最富有人情味的材料。當綠色低碳提到社會發展高度時,木質材料逐步回到了人們的視野,木文化的優勢再次展現出來。木頭的溫和自然讓城市建筑、家居裝飾具有生命力和親和力,使我們的生活環境與自然環境更為協調,所以當今迫切需要用現代的眼光欣賞傳統的美,這應該是復興中華民族文化必由之路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