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噴泉景觀在炎炎夏日里卻成了擺設:池水早已干涸,燈具、噴頭、電線、水管等暴露在外,積滿落葉和污垢,地磚塌陷破損嚴重。自2018年年中起,蘇州市姑蘇區白洋灣街道金筑社區開始醞釀廣場噴泉改造計劃,如今已基本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經過改造,原有的噴泉區域變身成一條集開展黨建活動、志愿服務、居民娛樂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長廊,命名為“紅蘊驛站”。
征集民意,結對共建,確定改造方向
從金筑社區南門進去,4段總長近50米,總面積約100平方米的廣場噴泉映入眼簾。該社區位于金閶新城(白洋灣街道)陸步橋南側,是轄區內典型的拆音樂噴泉遷安置房小區,小區占地面積約10.4萬平方米,共32幢住宅樓,這個廣場是小區居民日常活動的重要場所。
“本應是小區一道靚麗的風景,但因其設計不合理加之管理使用成本高昂,噴泉成了擺設也實是無奈之舉,小區物業唐經理感概道。對此,社區決定對噴泉進行改造重建,在廣泛征集民意的基礎上,結合專家建議,最終決定從打造居民休憩區與開放議事空間入手,確定改造方向。
接著,白洋灣街道黨工委結合轄區現有資源,成立起由金筑社區黨組織班子成員、市土地儲備中心機關黨員、物業、社區黨員代廣場噴泉表、居民代表等共同構成的“共建協商小組”,明確協商小組主要負責制定詳細方案、完善制度并全程執行負責實施進程。同步設立“黨群監管小組”,由社區紀檢工作站成員、黨員代表、樓道長等全過程監督項目開展情況,對項目改造的計劃、進度和預期效果會及時予以公布,實施之中一些小細節也會積極征求居民群眾的建議,例如,為方便倚靠,長椅采用的是“凸”字形的樣式,并在邊角加裝防護設施。
黨群共護,提升安置小區居民幸福感
目前“紅蘊驛站”初步建成,硬件設施已全部完成,接下來社區還將結合實際旱泉情況,做好軟件資源的補充。踏著盛夏的熱浪,不斷有居民群眾相聚長廊下納涼、休息。小區里的老住戶蔡阿姨說:“之前的噴泉廢棄之后影響美觀、占用地方,晚上走路都要留個心,如今好了,噴泉搖身一變成為一條長廊,我們可以在里面乘涼聊天,大家對這個改造都點了贊!”
“紅蘊驛站”是白洋灣街道在黨建共建的引領下,努力把定銷房小區原有的計劃管理逐步向長效管理轉變,提升安置小區居民幸福感的創新性舉措,是黨建工作在基層生根結果的生動示范。白洋灣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周躍洲說:“我們將以切實推進紅蘊長廊建設和長廊文化打造為抓手,結合城市環境提升‘百日行動’,在改善廣場環境、排除安全隱患的同時,提高居民自治意識,提升居民文明素養,充分凸顯黨組織的服務功能。
評論(0)